森林系護樹健康與林育局共同舉行森林健康檢測人才培訓

森林系護樹健康與林育局共同舉行森林健康檢測人才培訓
森林系護樹健康與林育局共同舉行森林健康檢測人才培訓
森林系護樹健康與林育局共同舉行森林健康檢測人才培訓
森林系護樹健康與林育局共同舉行森林健康檢測人才培訓
森林系護樹健康與林育局共同舉行森林健康檢測人才培訓

臺灣森林面積佔國土近6成,過去重視林分木材收穫,而隨著環境保護意識高漲,森林的永續經營及生態保育是森林經營的兩大主軸。本校森林系陳建璋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與屏東林區管理處攜手合作,於2017年起執行計畫,運用智慧林業管理模式針對森林健康進行研究。本日(5/22)上午9點於森林系舉行「森林健康與林木非破壞性檢測」教育訓練,針對臺灣杉與紅檜人工林中後期撫育作業綜合效益評估的第三次教育訓練。參與學員有來自屏東林區管理處與其管轄之六龜、旗山、潮州、恆春工作站等相關單位的林務從業人員,期待能培訓更多的台灣智慧林業專才。

本校森林系陳建璋副教授表示:「過去使用破壞性檢測林木健康,往往需要將林木伐倒、過程中會對樹體產生傷口,使病蟲菌入侵樹體,造成樹木染病或間接死亡,且礙於人力成本與臺灣現行法規限制,無法大面積地進行健康調查作業」。

樹木非破壞性檢測即在不損壞樹木完整性與最終使用性的前提下,透過外觀判釋或是儀器內部檢測樹木的物理、機械特性與品質狀況等內部構造,對於木材的傷害較小,且能夠實現大面積的調查作業。屏科大森林系此次辦理教育訓練所使用的非破壞性檢測項目,包含目視評估法、DmP數位探針式木材強度檢測以及打擊音樹內腐朽簡易診斷裝置(ぽん太)等方式,可取得林木外部生長狀態以及木材內部腐朽的資訊。目視評估法:訓練調查人員針對林木的整體外觀、根部、樹幹及樹冠層的狀態進行分級,將繁雜的樹木資訊量化,方便決策者分析使用;DmP數位探針式木材強度檢測:透過直徑1 mm的探針對樹體進行鑽孔抵抗分析,當樹體內部有腐朽時,其阻抗值會變小、探針的旋轉數也會減少,透過阻抗值及探針旋轉數的變化,能夠判斷林木內部腐朽情形;打擊音樹內腐朽簡易診斷裝置(ぽん太):透過音波振動的原理判斷樹木內部空洞或腐朽的程度,不健康的樹木內部產生的空洞(腐朽)會造成音波傳導的延遲,可作為木材內部腐朽之判斷依據。而非破壞性檢測所使用的儀器相較下攜帶方便、操作簡單上手,亦可以大面積的完成林木健康調查作業,對於管理單位亦能提供更多元的資料作為參考使用。

本校於108年度起已舉辦相關教育訓練,教導光達遙測技術、無人機等智慧裝置,實現智慧林業的經管管理模式。屏東林區管理處受訓學員皆表示,透過智慧林業技術進行調查,不僅可減少人工調查主觀上的誤判,更加精準獲得數據,有助於維護管理台灣林地。而此次教育訓練主題─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其所取得之林木健康資訊,亦能夠進入雲端大數據整合,提供未來管理單位維護參考之依據,使得森林經營管理更加的科學化且更有效率。

【延伸閱讀】

中華新聞雲屏科大與林務局合辦森林健康與林木非破壞性檢測教育訓練
聯合新聞網屏科大森林系智慧管理 替樹林健檢保護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