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到全球 屏科大打造One Health實踐思維

從校園到全球 屏科大打造One Health實踐思維
從校園到全球 屏科大打造One Health實踐思維
從校園到全球 屏科大打造One Health實踐思維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全人類面臨新興傳染病快速傳播與超高死亡率的威脅,病毒幾乎阻斷了國際交流和人際接觸。然而,當全球接近大封鎖,環境與生態圈卻悄悄復甦,在台灣,小琉球因三級警戒封島後,曾單日空拍到八百多隻海龜,恆春居民曾目擊山林野嶺的動物自在奔跑。這場疫情提醒我們大自然反撲的威力,該重新省思如何與環境共榮了。

獸醫流行病學之父卡爾文.史瓦伯(Calvin Schwabe)曾提出人醫與獸醫在各種學理上有相關性,甚至是共同的,因此人醫與獸醫應共同採取行動,以預防人畜共通傳染疾病的發生,這是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濫觴。

「人類健康、動物健康、環境健康,追求三方的平衡是屏科大在農作生產、生態調查、公衛與社會領域,持續努力的方向。」戴昌賢校長表示,屏科大長年致力於農業發展,也從中察覺到與生態環境牴觸之處,例如台灣的畜牧養殖過於密集、廠區間的生物防治不夠嚴謹、濫用藥物與疫病管理不當等,均可能引發新興傳染病的傳播。

圖/ 屏科大戴昌賢校長

戴昌賢校長說︰「我們從大學社會責任的觀點思考,屏科大能在公衛議題上做出貢獻,例如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定期在山林裡做不同的樣區設定與調查監測,一旦發現不尋常的動物行為或病源,即可發出警訊,對應到獸醫學系進行疾病檢驗和醫治,甚至延續到野放或疫苗研發。我們對農村持續輔導,引入學術專業,提供多元友善環境的生產模式,帶領農林漁牧業接受新概念並逐步轉型,這些都是屏科大的使命。」

日常調查是第一道防線,避免接觸是最佳距離

根據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陳貞志副教授觀察,近年來發生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多半來自野生動物,而進入山林做例行性的監測與調查,是防止疾病發生的第一道防線。當調查樣區發現不明原因死亡的物種,可能是某些疾病正在發生的警訊,日常的基礎調查可幫助瞭解該區環境、族群密度、傳播鏈走勢,以便推敲出下個階段的控制方法,找出疾病發生的熱區,進而防治。

野生動物可能帶有很多病毒,如果棲地大、物種密度低,病毒長期在宿主身上演變為低毒力狀態,當宿主死亡,病原便消失。不過,被破壞的棲地常用於農牧養殖,造成動物高密度聚集,住在淺山的野生動物有機會跟飼養的經濟動物接觸,疾病就是這樣傳開的。

台灣每年有許多候鳥過境,野生禽類身上帶有高多樣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因病毒變化快速的特性,傳到高密度的家禽產業,就變成高病原性禽流感,不斷演化再變成人流感。接觸帶來傳染風險,高密度加劇傳染速度,新興傳染病爆發自然不足為奇。

完整健康的生態系會有很多物種,稱之為生物多樣性;當生物多樣性愈穩定,代表環境愈健康,能提供給人的相關資源就愈豐富。幾年前科學家提出「生物多樣性可防範人畜共通新興傳染病的爆發」,認為物種多元、數量平衡時,即使某個特定物種有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病原,因有天敵的緩衝,物種不會過度繁衍,病毒若找不到宿主,即可能因死亡而在自然生態中阻斷了傳播鏈。

陳貞志副教授提醒︰「我們應尊重生態環境內可能發生的任何事,病原也是生態環境的一環,它的保育和野生動物的保育同等重要,它不只維繫動物族群的穩定,更有助於維持生物多樣性。」

圖/ 陳貞志副教授進行野生尖尾鴨GPS追踪,以利評估棲地選擇及與家禽接觸風險

注重訪視與宣導,加強牧場的疾病管理新知

有別於野保所對野生動物的監控,屏科大獸醫學系專注於經濟動物的疾病管理,系上團隊有研究各種動物和疾病的專家,平時便與農場維持緊密的關係,定期巡迴訪視。

獸醫學系邱明堂主任指出,監控工作已成形,以經年執行的禽流感為例,中央畜產會在屏科大設置「南區家禽保健中心」,借重連一洋、鄭明珠、蔡宜倫等三位教授團隊的專才,由防檢局人員到家禽養殖場抽檢,將檢體送至系上採驗,一旦察覺異狀以最快速度防堵。其他如狂犬病、日本腦炎、沙門氏菌引起的疾病,都是常見的人畜共同傳染病,主要從食物、肉品傳染,都密切監控中。無論獸醫端或養殖端,須確知感染來源,才能在後續防治中,幫助人醫圍堵疾病的蔓延。

較無症狀的Q熱病,在羊隻的感染率大於牛,人若免疫力低下就會受感染,畜牧業者和鄰近居民是高風險群。李旭薰助理教授表示,在定期巡訪及輔導過程,會針對羊農做Q熱防治宣導,提醒要戴口罩和手套等防護措施,學校也協助防檢局進行研究、定期採樣檢測,避免場內發生嚴重感染,並科普健康概念;萬一身體不適,就醫須告知動物接觸史,人醫才有辦法正確診斷及通報採檢,提高警覺防範疫情擴大。

圖/ 屏科大獸醫學系李旭薰助理教授帶領學生至牧場替牛隻進行直腸超音波檢查

人與野生動物距離拉近,常是疾病爆發的誘因

圖/ (左上)台灣第一例白鼻心確診狂犬病死亡送檢資料照(照片取自屏東縣家畜防治所)。
(右上、左下、右下)屏科大獸醫學系林昭男教授解剖發現關鍵確診病因

國內最廣為人知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是狂犬病,獸醫學系林昭男教授長年與他校及檢疫單位合作,執行狂犬病監控。2013年7月台大從鼬獾病例中檢測到狂犬病,証實台灣仍存在狂犬病,並通過基因定序,確知台灣的狂犬病分成中部、南部、東部三個族群。林昭男教授表示,野生動物以鼬獾跟白鼻心兩大族群最常見,進出郊外可別看到野生動物可愛就去觸摸,若被咬到傳染狂犬病,人的致死率非常高。

屏科大動物疾病診斷中心,曾檢測出全台第一起白鼻心感染狂犬病。2021年國內報導黃喉貂感染狂犬病之病例。據防檢局統計,自2013年至2021年5月底,全台檢測出野生動物、犬、貓及蝙蝠共1萬1407件,遍及9縣市88鄉鎮,顯示人類生活圈與野生動物棲地嚴重重疊,加上流浪犬貓,若不謹慎防範會影響人畜健康。

圖/ 獸醫學系林昭男教授後送檢體至國家實驗室確診之頸椎壓片,螢光訊號為狂犬病抗原。

生產管理與疾病防治並行,有助減少抗藥性

以鉤端螺旋體為研究方向的林春福副教授提出,野鼠是該菌的天然保菌者,可透過宿主尿液傳播,一旦感染很難根除,會藏在身體某部位,甚至躲過免疫系統的清除。常見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很傳統,然而它們在動物身上獲得了抗藥性,再傳染給人,人醫治療起來相當棘手。

圖/(左上)獸醫學系林春福助理教授帶領團隊進行野外鬼鼠調查(右上左下)自鬼鼠膀胱抽取尿液進行檢測,
(右下)顯微鏡下可看出尿液中含有大量鉤端螺旋體

邱明堂主任說:「結合生產醫學阻斷細菌抗藥性,減少動物用藥,是重要課題。前端做好畜牧生產醫學和疾病防治,便能有效降低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發生。」李旭薰助理教授則認為,動物用藥牽扯到生產醫學,希望透過飼養管理,如門禁管制、消毒作業,先阻斷感染的可能,降低罹病風險。

圖/ 獸醫學系邱明堂主任(後排右一)與牧場工作人員討論生產醫學和疾病防治等相關工作項目。

重大傳染病發生時,亟需專業協助監控、研究與調查,屏科大永遠與獸醫界站在疾病的最前線。透過日常與農場緊密配合、野外調查、醫治動物等工作,發現異常隨即通報,用警覺防堵新興傳染病的爆發風險。

「我們無法預知疾病及災害何時降臨,唯有奠定研究基礎,才能在後疫情時代站穩腳步。」戴昌賢校長勉勵學子:「屏科大在公衛議題上努力,與世界醫療體系同步,從第一線野生動物調查、發現疾病源頭、經濟動物安全,進而守護國人健康,“One Health”始終是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