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探校園碳管理策略 臺灣永續治理大學聯盟2025年度議題工作坊於臺師大舉行
因應環境部於2025年3月4日公告「事業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將年度外購電力達2千萬度以上之大專院校列為應盤查登錄之對象。臺灣永續治理大學聯盟2025年度議題工作坊於4月21日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盛大舉行。本次工作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發展中心與臺灣永續治理大學聯盟共同主辦,以「大專院校溫室氣體盤查」為主題,特別邀集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等政府單位代表,與聯盟成員學校之永續實務推動者齊聚一堂,針對大專校院在推動溫室氣體盤查工作中所面臨的挑戰與解方展開深入交流,並研議跨校合作機制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之路徑。
工作坊由臺師大永續發展中心張子超執行長主持,內容分三大主軸:首先由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校分享各自於校園內推動溫室氣體盤查之經驗與成果;接著由國立東華大學洪耀明教授進行專題演講,以理論與實例並重的方式,介紹高等教育機構碳管理之建構策略;最後則安排綜合交流座談,鼓勵與會代表就目前推動過程中的實際狀況提出觀點與建議,盼能形成日後持續合作之契機。
溫室氣體盤查實務經驗分享
在各校溫室氣體盤查分享的環節中臺灣大學永續辦公室分享臺灣大學連續15年執行溫室氣體盤查之成果,並分享臺灣大學如何使用資訊平台協助進行盤查,以減輕工作量。臺灣科技大學永續發展與校務研究中心分享其校園溫室氣體盤查制度的建構歷程、實務操作成果,以及臺科大減碳措施與成效。臺師大永續發展中心則以師大今年初完成之2023年度溫室氣體盤查為案例,分享盤查工作中所遇到之挑戰與解方。
大學校園溫室氣體盤查之建構與推動策略探討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洪耀明教授,以「大學校園溫室氣體盤查之建構與推動策略」為題進行專題分享,強調大學面臨碳治理制度尚不完備、資訊揭露透明度不足、決策整合有限等困境,並提出「碳管理成熟度模型」進行分析。洪教授指出,聯盟大學之盤查結果顯示出碳排放量與管理成熟度之間呈現反向關係,依據人均碳排放、建築能源強度(EUI)等指標表現分析各校相對差異。簡報中也展示東華所建構之「碳中和公益平台」功能,並分享其在碳中和微學程、場域實踐、第三方查驗機構建置等面向的豐富經驗,倡議未來應推動高教碳盤查平台制度化,設立全國推動中心。
綜合交流座談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代表指出,教育部自112年推動「建構智慧化氣候友善校園計畫」以來,已邁入第3年,期間持續補助公私立學校進行永續校園改造,包含裝設環境監測設備、推動負碳與節能設施,同時辦理多場溫室氣體盤查工作坊。現場亦呼籲大專校院踴躍參與相關工作坊及補助申請,共同推進氣候友善校園之實踐。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代表則就近期公告之「事業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說明,大專校院僅需針對範疇一及範疇二排放進行盤查與登錄,並無須查驗。環境部亦正在編訂溫室氣體盤查操作指引,預計於正式公告前邀集有實務經驗之大專校院共同參與研擬,確保作業內容符合實際運作需求。後續預計於7至8月召開指引與填報系統說明會,9至12月則辦理試填報作業,蒐集各界意見以優化填報機制。
舉辦本次工作坊不僅成功地為聯盟校間建立起知識與經驗交流的平台,更進一步凝聚對大專校院碳管理議題的共識。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與碳中和的目標,大學身為人才培育與知識創新的重鎮,亦需積極扮演領航者角色。藉由此次交流契機,期望各校在未來能共同推進更具系統性的溫室氣體盤查與碳管理機制,為邁向永續校園及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奠定堅實基礎。
文章來源:臺灣永續治理大學聯盟